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六五章 不正经的提议  (第2/2页)
除了富庶之外,蜀中还有一大优势,那便是人才济济。”    “嗯,蜀中三苏之名,大宋人人皆知。”徐还深以为然,苏轼、苏辙兄弟在大宋的名气着实太大,对老家蜀中的影响也不会小。    “没错,其实大宋开国前百年,蜀中甚少出人杰,但自打仁宗朝开始,人才辈出。    其中以三苏最为杰出,苏子瞻有魁星之称,在蜀中甚的爱戴颂扬,乃是蜀中少年子弟的楷模。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王圭、范百禄、张商英、宇文虚中等人都官居宰辅。而今他们的家族后裔在蜀中的地位,以及权势、影响都非同小可。”    略微停顿片刻,司马靖续道:正是因为这些在朝中显贵的蜀籍官员,蜀中越发人杰地灵。    少年子弟争相读书,饱学之士不在少数蜀中文教之盛,冠绝天下。国公爷可知,我大宋刊印书籍,以蜀、越、闽三地为甚。”    “这个有所耳闻,越州陆宰便在我府为西席,他家藏书比皇家府库都要多。    我在临安西湖边修了一座文澜阁,作为存放阅览图书之地,而今由陆宰主持整理编撰书籍,以及刊印事务。    至于闽地,听闻前朝宰相章得象、章惇、吕惠卿等人皆是闽人,当地文教,书籍刊印兴旺也在情理之中。”    听到徐还在修文澜阁,收集藏书,整理编撰,司马靖眉头一动,沉吟道:“国公爷,高明。”    “哼哼,些许小事,不值一提。”    徐还淡淡一笑,三言两语便看破了自己的打算,司马靖的心思当真算得上高明。    司马靖心照不宣地笑了笑,续道:“蜀中成都府是大宋书籍刊印出版最兴旺,文教最繁荣之地。国公爷可知,蜀中最大的书商是谁家?”    “哪一家?”    “苏家!就是黄夫人的姑丈,苏娘子家。”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    徐还明白司马靖为何专门提及此事,这年头读书人便是舆论风向。    苏家本就是蜀中第一文教名门,又是最大的书商,意义何其之大不言而喻。    杨浩甚至动起心思,如果刊印技术可行,可以考虑办份报纸,进一步引导舆论。    苏家而今算是姻亲,无疑是个便利条件。    “苏家祖业虽在眉山,但据我所知,他们在成都府的产业不少,与蜀中大户人家,名门子弟,文教贤达都有往来。”    司马靖悠悠道:“要笼络蜀中士绅才子,苏家无疑是最好的纽带,这方面……黄夫人无疑是个很好的联系,不过……”    “不过什么?”    司马靖沉吟道:“黄夫人终究是江夏人,对苏家而言或许无妨,但其他蜀人难免隔阂。倘若……国公爷后宅之中有一位蜀中淑媛,想必蜀士更容易归心。”    “呃……”    司马靖笑道:“国公爷,老夫观那位苏娘子出身名门,才貌双全,不若入蜀之后,向苏家提亲迎娶吧!”    “呃……”    徐还闻言,顿时满头黑线,这个司马老儿,自从有了李师师之后,真是越发不正经了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