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67页  (第1/2页)
    林院士轻松的笑出来,看着蜻蜓不转眼。    他的视线欣慰又怀念,语气赞赏道:“沈明洲,今年的全球科技大赛,你是必须参加了。”    当晚,林勤忠院士亲自给参赛选手们颁发了省赛奖杯。    沈明洲和欧阳博艺获得了当之无愧的一等奖。    澄明中学参赛项目大满贯,二等奖、三等奖全都收入囊中。    然而信誓旦旦冲着一、二名去的沈浩,只获得了优秀奖,这奖人人有份,以资鼓励。    第二天,省报、澄明市报,外带科协下属报刊,都以相似的内容,正面报道了创新科技大赛某省赛区圆满结束的消息——    《林勤忠院士担任某省比赛评委,盛赞学生项目创意领先国际》    内容中,白纸黑字,点名表扬澄明中学参赛学生沈明洲、欧阳博艺参赛项目《新型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模型的特殊研究》喜获一等奖,将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大赛,角逐行星奖。    第26章    “行星奖”是什么,关注创新科技大赛和全球科技大赛的人,都知道。    全球科技大赛号称科技界“世界杯”,汇聚全球青少年科技创意,并且获得了顶尖科技公司赞助、诺贝尔奖组委会和林肯行星研究所的支持。    具有突破性创新科技技术的参赛选手,不仅能够受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,还能获得以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机会。    然而行星奖,凌驾于所有奖项之上,是全球科技大赛最高荣誉。    因为,这是一个特殊的奖项。    它只会颁发给能够延续人类生命、拯救人类病痛的研究,让获奖者的名字代表人类顽强不息的精神,在宇宙之中遨游。    也被人称为“生命奖”。    中国参赛的选手向来注重实用技术,在工程项目领域取得炫目的成就,但是与拯救生命的悲悯理念毫不相关。    所以行星奖换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得主,还从未有中国学生实现零突破。    不过,了解这些的人并不多。    在新闻报道狂轰乱炸带着林勤忠院士的名字,出现在各个社交媒体的时候,热衷讨论尖端技术的网友们,再次发现了熟悉的名字。    沈明洲!    大家累了累了,天才少年诚不欺我,沈明洲是驻扎到新闻报道里,决心把曾经嘲笑过他的人打成肉夹馍吗?    为什么又是沈明洲?    为什么老是沈明洲?    《ENE》论文的盛景已经够让人目瞪口呆了。    没想到全天候新闻报道,沈明洲与院士亲切交谈、握手、并肩拍照合影的照片到处都是。    别人穷尽一生都见不到的中科院院士,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