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692章 朋友比对头多  (第1/2页)
    “邙山书院?”    杨彦听到邙山两个字就激动,其他人也是如此。    “待诏,咱们此后就算是邙山一脉了吗?”    眼前的这位待诏传闻就是邙山一脉的传人,从雄州到汴梁,他的人生就像是作弊一样,而背后的最大仪仗就是杂学。    十三个学生都敬仰的看着他,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。    沈安说道“没错,此后你们就是邙山一脉了。”    沈安在大宋从未以邙山一脉的名义收过弟子,如今算是破例了。    学生们就像是被打了鸡血般的兴奋,沈安趁热打铁的道“书院肯定得要有地盘,你们也不小了,该承担的事也得去经历,这样,某进宫去为书院之事请示官家,你等去寻地方……”    年轻人喜欢承担责任,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所以杨彦毫不犹豫的就领命。    “待诏,要多大的地方,这里可以吗?”    他指指沈家。    沈家不算小,容纳数十人绰绰有余。    沈安淡淡的道“不够大,先期按照五百人来安排地方。”    “五百人?”    学生们都兴奋了起来。    他们出了太学时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,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大家将会孤军奋战。可没想到沈安竟然有那么大的胃口。    “五百人只是开始,去吧。”    沈安从不觉得太学是自己的终极目标,在那里他会受到限制,自己的意志无法完得到体现,有些束手束脚的。    离开太学也不是世界末日,他留下的题海之法已经风行天下,那些人再也无法神话儒家,儒学真正的变成了工具,而不是近乎于宗教的东西。    而他留下的筛选法将会确保太学的中举率,有了这个中举率,后来的人不管有多牛叉,也只能憋屈在他之下。    沈安想到这里,不禁想大笑一声。    这次请见很顺利,沈安第一时间就被带了进去。    赵曙很好奇的在等着他,赵顼也在。    “为什么要离开太学?”    “太学……是束缚。”    沈安很坦然的道“在太学,臣交给他们题海之法,于是天下人一半在骂臣离经叛道,有辱斯文,把儒学变成了考科举的东西,而非是要刻苦钻研琢磨的高深学问……”    “另一半呢?”    赵曙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趣,也很无畏,大有一人硬扛天下文人的豪迈。    “另一些人会感谢臣,因为是题海之法让他们找到了读书的捷径。这两边会冲突,会由此产生矛盾,这一点在太学里就已经很明显了,这也是臣撤出太学的原因。”    赵曙叹息一声,“为何?太学毕竟不少人都是支持你的。”    “是。”沈安坚定的道“可杂学却需要心无旁骛的琢磨,没有牵制的去琢磨……”    赵顼说道“爹爹,杂学需要专心。”    赵顼说道“你接触过,以为杂学如何?”    他当着沈安问这个问题,实则就是有了立场。    赵顼说道“杂学实用。”    四个字就足够了。    “实用。”    赵曙看着沈安,说道“杂学并无治国方略?”    “没有!”    沈安很是认真的回答道,心中渐渐欢喜。    赵曙的意思很简单,杂学可以行天下,但是不能有掺和朝政的思想。    沈安的回答斩钉截铁,赵曙点头道“如此你自去吧。”    沈安说道“官家,臣想在城中建个书院,您看……”    赵曙摆摆手,沈安乐得差点蹦起来,告退时那喜悦之情都洋溢出来了。    赵曙等他走后说道“他把书院建在城内,买地方就要花大价钱,你可知这是为何?”    这个是考教。    赵顼说道“建在城中就是不隐瞒,坦荡无私。”    赵曙点头,说道“我在想那些人都在期待着沈安反击,可他却出了太学,重起炉灶,这个怕是没人能想到吧?”    赵顼笑道“连孩儿都没想到。”    “这是暴烈!”    赵曙叹道“年轻人就是脾气大,不过也好。以后……书院里若是能教出好学生,也能酌情授官,这里面的道理你可懂吗?”    赵顼问道“爹爹,当年庆历新政时,反对者众多,而赞同者却有些三三两两之势。您想想,沈安是个不肯循规蹈矩的人,他教出来的学生怕也不是善茬,以后真要再度革新,这些学生……还有太学的学生,都会是新政最坚定的支持者。”    他说这些话有些冒险,可赵曙却说道“你长大了,好。”    赵曙没有就新政表态,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沈安快出宫时被拦住了,然后被带到了政事堂,接见他的却是韩琦。    韩琦今日看着多了些肃然,“杂学出了太学,你准备如何做?”    这人竟然关心这个?    沈安说道“开书院。”    韩琦仰头,良久说道“如此也好,只是开书院耗费颇多,老夫这里有三百贯钱,你且拿去!”    呃!    沈安有些懵,心想韩琦这是啥意思?竟然站在我的这一边,这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