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百九十节 迷茫与振奋的人们  (第3/3页)
点头,拄着拐杖,巍颤颤的离开。    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,贡禹内心感慨万千。    自上任临渭乡以来,贡禹已经走遍了全乡十二亭,几乎可以闭着眼睛背出全乡各亭的人口、土地、户数和民风习俗。    而乡中的百姓,也因此几乎都认得了他,更亲切的称他为‘公子’。    在汉室,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被百姓称为‘公子’的。    特别是官吏!    能被人民称为公子的人,一定是年轻,且为百姓办过事,深得名望的才俊。    就像现在的御史中丞暴胜之,在齐鲁一带,甚至整个天下,无数人都亲切的称他为‘暴胜之公子’。    而贡禹之所以能如此得民心,最重要的缘故,就是他一上任就宣布——我要修渠道!    而且不是修一条,是七八条!    也不是嘴炮,而是拿出了规划,秋收以后就修!    一开始,乡中百姓还有些不信。    但随着时间推移,当贡禹每天都跑到各亭,不厌其烦的宣讲政策,表示‘一定会修’。    加上乡中的士绅地主,也都纷纷站台。    人民自然信了。    而关中人民,恐怕是汉家天下最热衷于水利修建的人民了。    这是有着悠久传统的。    当年秦国,甚至为了修郑国渠,连最爱的战争也不打了。    上上下下都撸起袖子,大干特干,花了十几年,将郑国渠修成。    故而,在关中人民心里,谁给他们修渠道,谁就是亲人!    这令贡禹立刻就在临渭打开了局面,赢得了百姓的拥戴。    像现在这样,一言不合就塞鸡蛋、水果的老人,近十几天来,贡禹几乎每天都会遇到。    他手下的属下官吏们,也隔三差五会遇到几次。    现在临渭乡的情况,不是小好,而是大好!    就差一点就能达到书上所说的三王之治时‘画衣服而民不犯’的境界。    这令贡禹,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之中。    也令他麾下的太学生们和公考士子们,沉浸于一片乐观和昂扬的奋斗情绪之中。    很多人都觉得,民心可用!    临渭乡三年之内别说什么‘五十亩之田,两亩之宅,种两桑、半亩葵,五十本葱、家养二母彘、十鸡……’了。    就是尝试一下,挑战孟子所说的‘五亩之宅。树之以桑……’也不是不可能。    甚至于,说不定能达到老子之所谓的‘鸡犬相闻,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’的境界。    而处于这样的社会之中,贡禹感觉,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舒服的呐喊着。    如今,在新丰,不止临渭乡的气氛和情况,好得不得了。    以贡禹所知,王吉所在的枌榆社、杨望之所在新丰乡,都是如此。    人人都充满了干劲,个个都充满了力量。    恨不得将一个时辰当两个时辰用。    理想之中的世界,更是似乎在像他们招手。    以至于贡禹兴奋的写信回家给自己的长辈说:孔子曰:朝闻道,夕死可矣,禹今闻道,愿殉道而死!    而事实也确实如此!    此刻的贡禹与他的师兄弟们,以及聚集在他们身边的士子、吏员们,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感觉。    人人都处在理想可以实现,抱负就要实践的亢奋与兴奋之中。    带着这样的情绪,贡禹将手里的鸡蛋交给身后的一个吏员,然后重重的将那块木牌砸进亭前的土地里。    木牌上,用着颜料汇出了一条渠道。    这将是新丰县即将动工的第一条渠道!    将渭水引入临渭两岸高地的渠道。    虽然不长,最多十里长。    但它将只是一个开始!    更将是拉开新丰‘建小康、兴太平’事业序幕的开始!    从这条渠道开始,在今年冬天,仅仅是临渭,就有七条大小不一的渠道将要动工,还将有数十台水车,将被安置到临渭两岸,将水带到原先灌溉不到的高坡上,带到原本贫瘠的盐碱地里。    灌溉全乡八千亩土地,使之增产增收。    “诸君!”贡禹大声招手,说道:“让吾辈来干一番大事业吧!”    “小康之治,太平之世,从此而起!”    立刻,欢声雷动。    对于这些年轻人,以及临渭乡的百姓们来说。    他们渴望着富足、安定的生活,已经很久很久了。    所以这条即将开工的渠道的名字,贡禹已经想好了。    就叫太平渠!    为了太平世而建的渠道!    为了理想而建的渠道!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   本书貌似获得了qq阅读安卓平台集赞求免推荐的名额~    qq阅读的同学们,麻烦给作者君投个票,很关键~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